发布时间:2023-04-13 人气: 作者:小编
4月,“强基计划”进入报名高峰期,目前已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陆续公布招生简章。
2023年强基计划政策调整,部分高校进一步优化了校测形式,并增加了数学、物理等核心科目的考核比重,整体突出校测考核在强基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发挥。尤其是笔试,以及对数学、物理等核心科目的重视。招录模式、校测、入围等方面有较大调整,这些变化对报考有哪些影响?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部分学校取消笔试
部分学校增设合格线
“强基计划”自2020年启动实施,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最初参与强基计划的高校有36所,2022年增至39所。这些高校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截至2022年,强基计划实施三年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
教育部在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强基计划院校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其中提出“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规范管理,严格选拔标准,着力选拔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同时,教育部重点对“强基计划”的面试提出新要求。例如,要优化学校考核内容和形式,积极在面试中参考使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着重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特长、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质等。
为了真正挖掘热爱基础学科的学生,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高校进一步优化了校测形式,且更注重数学、物理等核心科目选才要求与报考专业的匹配度。
比如,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强基计划首次取消基础能力测试,这也意味着只要入围北理工的强基计划就不再需要进行笔试,仅需要进行面试和身体素质测试,面试合格线为面试成绩满分的60%。
再如,湖南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取消“笔试”,考核“面试+体测”,设专业综合测试最低合格分数线为80分。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仅招收数学类、化学类和生物技术类3个专业,其中数学类专业近年在入围资格的计算方式上有重大调整,从以往的仅根据高考成绩判定入围资格变更为入围成绩=高考文化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高考数学单科成绩×0.3,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比重,这也反映了华南理工大学数学类专业对于学生数学基础的重视程度。
高校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体现在各个方面。近年来,部分高校设置学校测试合格线,不合格者即淘汰,比如体育测试虽然不计算成绩,但像中山大学等高校规定,如果体能测试不过关,则不被允许参加后面的笔试面试。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等特点,为支撑基础学科人才职业生涯长远可持续发展,部分“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3+1+N”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进行了具体探索实践。具体来讲,“3”为本科强基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素养;“1”为本研衔接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熟悉学科前沿基础;“N”为研究生(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支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与自身兴趣爱好相适应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去。
教育部近年来也先后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为高校深入谋划和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根据这些文件,高校强基计划的本研贯通培养不是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培养内容进行简单拼凑,而是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机衔接、梯次推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比如在华东师大,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新生,都将纳入卓越学院进行培养。截至目前,卓越学院学子的直研率达80%,未来,这一比例或将继续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紧密衔接,实施学分制,灵活学制管理,合理构建本研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方案。第三学年经考核获得转段候选人资格的学生,在第四学年直接进入本研衔接培养阶段,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转段要求,录取到强基计划培养单位相关学科或相关交叉学科专业进行硕博培养。采取小班教学,实施学术导师组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一对一”学业发展指导制度。
面向“强基计划”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个性化培养。在必修课程板块外,开设与培养方向有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可以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行小班化研究型探究式教学。发挥学校学科和科研优势,全面实施科研实验室开放机制,支持学生参与该校科创品牌项目“冯如杯”,配备导师指导科创实践,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科创培养项目等专项支持,助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强基计划”录取后不能转专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进出机制,想通过“强基计划”“高枕无忧”直到读博并不现实。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来强化质量保障。比如按照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山东大学分别设置了3次分流节点,分别在大三学期末、大四学期末和研究生二年级,对应保研、毕业和转博阶段,由各专业自行设置考核标准,考核不通过者或退到普通班,或以本科、硕士毕业,以此来确保强基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目前分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考虑到考生自己的意愿改变,允许自愿退出,进入普通班;另一类确实是学业困难,被分流出去的。
中山大学在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明确,学校实行年度考核及动态进出机制。每学年结束后根据学生课程成绩、科研训练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进行动态管理,本科阶段分流与考核淘汰的学生转入普通本科专业培养。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且学业成绩优秀的普通录取本科生可选拔补入强基计划。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再转专业,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强基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高中毕业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基础学科专业选择时,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清晰认知,进而影响其后续发展。
对此,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建议试点高校将“强基计划”覆盖范围延伸至初高中,建立生源基地,开设先修课程,让中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大学教学内容,让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的学生更早明晰方向,早着手、早选拔、早培养,进一步提升选才精准度,为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各试点高校应贯通以本研衔接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人才成长的多元评价机制,保护学生个性,打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学习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希望参加强基计划或有志于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生,能够培养自己“坐冷板凳”的精神。
除了上述的一些变化外,下面这些也需要同学们认真查看,对考核内容、时间节点做充分掌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好学校,准备好考试。
中科大、浙大、西安交大、同济、厦大5所高校加入“复交南”强基模式。校测考核提前至高考出分前,报名成功就有资格参加校测,“全员破格式”入围。
报名即可参加校测,笔试权重增加,整体利好竞赛生。让成绩处于边缘线但有突出学科优势的考生有更多翻盘可能。不过高考后即校测,备考时间过短,考生要做好整体规划。
“复交南”新阵营对冲清北名校,对于清北边缘考生更加纠结难报,是冲是稳是个难题!
这种强基新模式,“华五”已全员在列,已经成为顶尖高校强基的一种趋势。对于想冲击名校的高三高二高一考生,都要重点关注。
中科大首创,初试入围全国竞争,按照招生总计划5倍划定全国统一合格线。这一政策有利于中科大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才,但对于一些高考/竞赛弱省的考生来说有点吃亏,(录取还是按照分省计划进行的)这些省份的考生想录中科大要做好备考。
破格生也要参加笔试、面试两轮考核,还得是中科大
学科竞赛金银牌名额的增加,使得高校考核逐渐加码,继清北2022年破格生资格审核后,中科大首先有了动作。
单科成绩加权,利好数学、物理等核心科目特长考生。2023年北航、北理、华南理工入围采用加权高考成绩,国防科大录取采用加权高考成绩。
设置校测合格线逐渐常规化。2023年人大、北航、北理、民大、山大、川大、中南、湖大、重大、吉大等高校都设置了校测合格的录取前置条件。这样一来,校测不备考准备“躺平”是万万不可以的了。
入围比例调整直接影响入围分数线。中国农大、重庆大学由6倍调为5倍,分数线大概率会上涨;吉林大学由4倍调至6倍,分数线大概率下降。
2023年强基计划仍然限报1所,在高考出分前进行校测确认,加之政策变动较大,择校难度很大。只能报一所的机会,是冲是稳还是保,你会怎么选?
15628823102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